蝈蝈
蝈蝈的身体呈扁或圆柱形,触角一般长于身。翅发达、不发达或消失。雄性有翅个体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,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。蝈蝈具有发达的跳跃式后脚,当遇到危急时,快速弹跳避敌是它们自保的方法。保护色也是蝈蝈的自卫绝招,由于蝈蝈的体色几乎清一色是绿色或褐色,加上有些外观会拟态树叶或枯叶,因此当它们不鸣叫的时候,天敌很不容易一眼便发现它们的行踪。俗称为蝈蝈的昆虫,是指螽斯科包括中华螽斯在内的一些善鸣的雄虫。
蝈蝈分类
蝈蝈按产地分类
蝈蝈在我国分布很广,按产地来分类,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,北蝈蝈优于南蝈蝈。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、冀蝈蝈(易县西山北乡)、晋蝈蝈、鲁蝈蝈。京蝈蝈又叫燕蝈蝈。
主要指北京山区和郊区的蝈蝈,北京人爱讲究大山的蝈蝈。北京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。冀蝈蝈。
河北山区,每年蝈蝈产量大。多为铁皮蝈蝈,紫蓝脸,红牙,粉肚皮膀大翅长蛤蟆音。绿蝈蝈通体碧绿,不带丝毫杂色,绿脸红牙,绿腿绿肚,红眼棕须,一双金黄翅,格外显示自然之美!间或有少量草白蝈蝈与山青蝈蝈。河北省蝈蝈以保定市易县西山北乡的为主,名气最大。鲁蝈蝈。
主要指山东北部为主的地区,鲁蝈蝈又以绿蝈蝈为主,但头项部局部泛红褐色的边纹,但也有个头大点的。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蝈蝈。晋蝈蝈。
山西作为主产小蝈蝈的地区,气候有些干旱,多产中小身量蝈蝈,以小个为主的山青、草白蝈蝈以及少量的铁蝈蝈。晋蝈蝈的物点皮实好养,皮粗翅厚,叫声响,但不美观罢了,尤其以宣化蝈蝈最为出名,它耐干旱,生命力特别强。
生长在我国南方各省的蝈蝈都统称为南蝈蝈。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长江流域等地的蝈蝈个头较小,比札嘴略大,鸣声也小而尖。总的来说南蝈蝈没有北蝈蝈筋粗皮厚,皮实耐旱,鸣声也不如北蝈蝈那样强劲有力。在南方很难见到北方的大铁蝈蝈。
蝈蝈按体色分类
从观赏的角度按体色分类,蝈蝈可分为五类:绿蝈蝈、黑蝈蝈、山青蝈蝈、草白蝈蝈、异色蝈蝈。绿蝈蝈。
绿蝈蝈多生在平原、农田、花生地、豆地、玉米地、菜地等农作物区。绿蝈蝈讲究的是通体碧绿,不带丝毫杂色,在满目苍茫的严冬里,这种大翡翠绿蝈蝈更能显示自然之美,也格外耀目。在冬季时期,一般绿蝈蝈价超过黑蝈蝈,就是因为绿色比黑色好看,观赏价值更高。绿蝈蝈翅薄,一般叫声偏高,但鸣声没有黑蝈蝈那样响亮宽厚。黑蝈蝈。
黑蝈蝈又称铁皮蝈蝈,通体都是青黑色,像铁皮的颜色,故又称铁蝈蝈。主要生长在北京郊外的山区,又以西山为主。正宗黑蝈蝈个大,皮坚翅厚,通体青黑色,紫蓝脸,红牙,粉肚皮,白、黄,深褐翅,黄绿膀墙,褐色前翅背,前翅侧区斑黄绿色或黄色,黑青腿,棕须,黑眼或棕眼。体色随时间、年龄的增大而加深,直到全身黑亮似铁,鸣声强劲有力,响亮,宽厚。一虫鸣叫能盖过群虫的鸣声。一膀一膀地叫,沉着而稳重,有大将的风度。山青蝈蝈。
多大夏秋出现,生长在低山丘陵。灌木杂草间及干河谷、荒地、田野梯田之中,体色以灰绿为主,色淡且杂,头项腹腿之色也不怎么统一。山青蝈蝈肚色有绿、黄、白三种,是庄稼地里最常见的普通蝈蝈,不被爱虫者重视。草白(糙白)蝈蝈。
多在晚秋时出现,生长在山坡、丘陵、田边、地角、灌木杂草之中。通体色杂且淡,介于绿褐之间,似浅褐之间,似浅淡枯草灰白色,故名草白。天然草白蝈蝈因蜕皮较晚,故深秋长寿者较多,体质不错,皮实易养。
异色蝈蝈
蝈蝈体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与黄绿色,经过长期各地环境的影响与个体变异,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见的中间色、过渡色,这就是奇特的异色蝈蝈。
①红褐蝈蝈:生长在北方燕山山区,红头紫脸,紫红脖项(红前胸背板),褐红腹背,粉红肚皮,紫红腿,红须、金黄翅,前翅侧区(俗称膀墙),鲜绿色,布满翡翠绿斑,个头也较大,鸣声响亮,强劲有力,长寿耐干旱,体色极美,实为罕见。
②金黄蝈蝈:生长在北方的太行山区,褐黄头,蓝脸红牙,褐黄脖项,黄腿黄肚黄须,金黄翅,惟膀墙(前翅侧区)翠绿,通体褐黄闪金光,鸣声宽厚低沉,苍劲有力,就像金色闪闪的盔甲在闪烁。这样的通体褐黄蝈蝈几十年也难遇一个,甚为稀罕。
③蓝绿蝈蝈:采于河北固安大提及鲁北,它是由绿蝈蝈衍变而来的,其绿色特殊,通体呈蓝绿色,与一般绿蝈蝈体色有明显的不同。蓝绿头。个体肥大,鸣声响亮,调高音脆。蓝绿蝈蝈更是少见,纯正天蓝更是难得。
④五色蝈蝈:生长在河北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坡地,是由褐黑山蝈蝈衍变而来的,体分为五种颜色,棕褐头,蓝脸红牙,红褐脖项,棕胸花腿绿肚皮,金黄前翅,绿膀墙(前翅侧区),深紫色腹背板,虫体身披五色,各部色调鲜明,对比强烈,很是难得,虫体大色足,皮坚翅厚,鸣声响亮,雄浑有力。
⑤白蝈蝈:选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砾荒地,由草白蝈蝈衍变而成。体色很浅淡,微微带有灰褐淡绿之色,远看像白色、白项、白胸、白肚、灰白腿、只有翅膀呈淡棕色,淡绿膀墙(前翅侧区),银装素裹,个头中等,鸣声细脆而悠扬。蝈蝈的鸣器与选膀蝈蝈的鸣器。
雄蝈蝈的鸣器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叫声,这种鸣声作用于吸引异性、呼唤同性、惊叫敌人。雄蝈蝈的鸣器前翅在背区,前宽后窄而扁,前翅背呈黄褐色,前翅侧区多呈绿色,多翅脉网纹,翅背很厚,翅侧较薄。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—18mm,也有少数的大翅者,长度可以达到20—30mm。雌虫前翅短,一般在6—8mm左右。雄虫前翅一般为左搭翅,即左翅盖于右翅之上。鸣叫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,来回摩擦,从而发出巨大的音响。两翅愈发达(翅大且厚),摩擦就越强劲有力,叫声愈大。蝈蝈选膀的要点。
挑选优质的蝈蝈首先要选翅膀大且厚的。膀的背部还平面宽而长。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,上边的左膀紧贴于下边的右膀。闭膀时不能有大的缝隙,要闭严盖紧。音锉与刮器应该突出些,翅脉要饱满。左上膀的右边膀翅要足以盖够搭足在下膀。右下膀的鼓腹(镜片)愈大愈好。高膀立膀,静止时候两膀要在蝈蝈的背上离开肚高高翘起来的为佳。膀墙愈宽愈大愈好,不论是黑蝈蝈还绿蝈蝈,膀墙均应为绿色者,真正的黑铁蝈蝈或金蝈蝈(雄)前翅膀的特点翅蝈蝈膀墙应为黄色或浅黄绿色。蝈蝈膀的点药技术与方法。
蝈蝈的药用价值
【学名】蝈蝈
【别名】聒子、聒聒、山蝈蝈
【功效】利水消肿;通络止痛
【考证】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【科属分类】螽斯科
【主治】水肿尿少;腰膝肿痛;湿脚气
【生态环境】生活于荒地草丛及豆地中。这是蝈蝈的兄弟——蛐蛐
【采收和储藏】夏、秋季捕捉,捕后沸水烫死,晒干或烘干。
【资源分布】分布于河北及河南、江苏等地。
【动植物形态】螽斯,全体绿色。触角鞭状,长于体躯。复眼卵圆形。前翅近膜质,较弱,前缘向下倾斜,静止时左翅覆于右翅之上方。雄虫在左前翅的轭区有圆形的发音器,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外侧。
【性味】味辛;微甘;性平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研末,2-3只。外用:适量,研末吹耳。
【出处】《中华本草纲目》
蝈蝈膀(前翅)的点药技术
蝈蝈膀的叫声可以通过人工点药来改善,这是喂养鸣虫中一项古老传统的技术,也是欣赏鸣虫中的一种艺术。红色的点药是朱砂,绿色的是铜渣,其点药技术与点油葫芦、点蛐蛐的基本上相同。蝈蝈膀上点药的轻重、大小与位置是都很有讲究,可以根据蝈蝈的类型、大小、形状、厚薄来具体决定,酌情下药。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种:1、把药点在膀根,左上膀红点弧形沟摩擦脉的后方,膀侧膀沟的里边;右下膀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上,即右膀鼓腹(镜片)与膀根中间的翅脉膀筋上,靠近镜片边缘的上方的背面,右膀下边为暗药。2、药点在左右膀背区与侧区之间的左右两边纵向平行的两个膀沟中间,左右膀均为明药。3、药点在左上膀背区后方三分之二的地方,在左上膀两个弧形膀沟中间最凸起的翅脉上为明药;左下膀药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,即右膀鼓腹(镜片)边缘下侧向的翅脉筋上的背面,右膀的下方为暗药。点膀下暗药时要用特制的支子把蝈蝈的双膀都支起来,从膀下伸进点药。
蝈蝈如果在草丛里的声音再大些,它便比蝉更高一筹!
种类
1、优雅蝈螽:体型粗壮,中等偏大,体长约35~40毫米,野生蝈螽的体色通常为草绿或褐绿色。头大,前胸背板宽大,似马鞍形,侧板下缘和后缘镶以白边。叫声如:“极-极,极-极”。
2、暗褐蝈螽:体形同于优蝈螽,翅面具草绿色,条纹并布满褐色斑点,呈花翅状,故也有“花叫”叫声:“吱拉,吱拉”。
3、鼓翅鸣螽:体型偏小且娟秀,翅薄呈半透明,翅脉清晰可风,如妇人纱裙,故“姐儿”之尊称。叫声:“甲、甲、甲”
4、素色似织螽:体形中等,体大部分为草绿,头部背面黄褐,叫声“丝扎-丝扎”接近纺织娘,故有“小故娘”之美名。
5、斑翅草螽:是一种常见种,体型小,体色为绿色和褐色两种。叫声:“丝-丝”中间有小停顿。
6、悦鸣草螽:体型与草螽相似,体色艳丽,深绿或黄绿色。叫声:“齐-齐-”可连续鸣叫。
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。北方人叫它蝈蝈,南方人叫它“叫哥哥”、“叫蚰子”,古人叫它“蛞蛞”、“聒聒”、“螽斯”,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。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,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。至今,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。
博客内容随时在更新中,欢迎喜欢的朋友使用“引用”返回目录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