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查看详情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不倒翁的博客

人生如梦,相识是缘。诚邀宾客,共建家园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佛经格言集萃》--佛教经书善言摘选  

2010-08-08 21:43:22|  分类: 佛心慧语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《佛经格言集萃》--佛教经书善言摘选

  ▲若人寿百岁,邪学志不善,不如生一日,精进受正法。(《法句经·教学品》)

  [今译]如果能活一百岁,却去学不好的东西,还不如活一天,却勤奋追求真理。

  ▲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,其声悲紧,思悔欲退。佛问之曰:“汝昔在家,曾为何业?”对曰:“爱弹琴。”佛言:“弦缓如何?”对曰:“不呜矣。”“弦急如何?”对曰:“声绝矣。”“急缓得中如何?”对曰:“诺音普矣。”佛言:“沙门学道亦然,心若调适,道可得矣。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。其身若疲。意即生恼,意若生恼,行即退矣。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。但清净安示,道不失矣。(《四十二章经》)

  [今译]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,声音悲切紧张,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,佛问他:你过去在家里,曾作过什么事?回答说:喜欢弹琴。佛问: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?回答说:发不出声音。佛又问:弦太紧了怎样?回答说:弦断声绝。佛再问: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?回答说:各种声音都谐调具备了。佛说: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,心意如果调整适宜,道就可得了。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进,身体就会疲倦。如果身体疲倦了,心意就会恼恨,恼恨如果产生了,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。修行一旦悔退,罪业必定会增加了。只有心身清净安乐,道就不会失去了。

  ▲善男子,若能观怨一毫之善,不见其恶,当知是人名为习慈。若彼怨家,设遇病苦,能往问讯,瞻疗所患,给其所需,当知是人能善修慈。(《优婆塞戒经·禅波罗密品》)

  [今译]善男子,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,不追究他的恶处,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。如果怨家,假如有病苦,能前去问候,探望,治疗其病患,供给他所需之物,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。

  ▲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(《金刚经》)

  [今译]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,不应该贪恋执着,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,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。

  ▲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(《金刚经》)

  [今译]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,就像人进入到暗室之中,什么也看不见。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,就像人有双眼,在日光的照射下,能看见种种事物。

  ▲奉养父母亲,爱护妻与子,从业要无害,是为最吉祥。(《吉祥经》)

  [今译]奉养父亲母亲,爱护妻子儿女,从事无害的事业,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。

  ▲世间大地称为重,悲母恩重过于彼;世间须弥称为高,悲母恩高过于彼。(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·报恩品》)

  [今译]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,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。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,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。

  ▲世间骂者,亦有二种:一者实,二者虚。若说实者,实何所嗔?若说虚者,虚自得骂,无豫我事,我何缘嗔?(《优婆塞戒经·羼提波罗密》)

  [今译]世间的骂,也有二种:一是骂的内容属实,二是骂的内容虚假。如果说的是真的,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?如果说的是假的,说假的人自得其骂,同我没有一点关系,我又为什么嗔恨?

  ▲佛言:有人闻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骂佛,佛默不对。骂止,问曰:子以礼从人,其人不纳,礼归子乎?对曰:归矣。佛言: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,子自持祸归子身矣。犹响应声,影之随形,终无免离,慎勿为恶。(《四十二章经》)

  [今译]佛说:有人听说我保守正道,以大仁慈对人,故意骂佛,佛却默然不答。等到骂完了,佛问:你送礼给人,别人不接受,礼物是不是还该你自己所有?那人说:当然是的。佛说:现在你骂我,我不接受,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。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,影子跟着形体,是永远不可分离的。所以要谨慎,不要作恶。

  ▲怨亲等苦,先救怨者。见有骂者,反生怜悯。(《优婆塞戒经·自他庄严品》)

  [今译]仇人和亲人同样受苦之时,应先救仇人。别人来辱骂自己,自己心中反而要产生怜悯之情。

  ▲佛言:恶人害贤者,犹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已堕。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坌已身。贤不可毁,祸必灭已。(《四十二章经》)

  [今译]佛说:恶人害贤人,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,唾沫吐不到天上,还落到自己身上。又像逆风扬洒尘土,尘土洒不到别人身上,反过来污染了自身。贤人终不可毁,祸患一定害了自已。

  ▲誉恶恶所誉,是二俱为恶。好以口快斗,是后皆无安。(《法句经·言语品》)

  [今译]称赞恶人和被恶人称赞都是邪恶的。一个人喜欢在言辞上同别人争斗是难以获得安宁的。

  ▲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,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。若自扬己德,隐他好事,令他受毁者,是菩萨波罗夷罪。(《梵网经》)

  [今译]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谤侮辱,恶事向自己,好事给别人。如果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,隐瞒别人的好事,使别人受毁谤的,是菩萨的极重罪。

  ▲若菩萨,为贪利故,自叹己德,毁砦他人,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。(《菩萨戒本经》)

  [今译]如果菩萨为贪图名利,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,毁谤他人,这就是第一重罪。

  ▲若闻讥毁,心能堪忍;若闻赞叹,反生惭愧。(《优婆塞戒经·自他庄严品》)

  [今译]如果听到别人讥讽毁谤自己,心中要能忍受侮辱;如果听到别人赞扬自己,反而要生惭愧之心。

  ▲观诸众生,是佛化身,观于自身,为实愚夫;观诸有情,作尊贵想,观于自身,为僮仆想,又观众生,作父母想,观自己身,如男女想。出家菩萨常作是观,或被打骂,终不加报,善巧方便,调伏其心。(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·无垢性品》)

  [今译]要把众生,看作是佛的化身,把自己看作愚夫。要把一切有情,都看得非常尊贵,把自己看成是仆人。要把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,把自己看成是子女。出家菩萨要常常这样观想,有时即使被打骂,始终也不加报复。用各种巧妙的方法,来调伏自己的心。

  ▲佛言:恶人闻善,故来扰乱者,汝自禁息,当无嗔责,彼来恶者而自恶之。(《四十二章经》)

  [今译]佛说:恶人听说有人行善,就故意来破坏扰乱。你应该谨慎,不要嗔恨责怪他,那么,来破坏扰乱行恶行的人自己就会有恶报了。

  ▲恚能自制,如止奔车,是为善御,弃冥入明。(《法句经·好喜品》)

  [今译]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,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,这就叫作善于驾御自己的心身,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。

  ▲扬人善事,隐他过咎,人所惭耻处,终不宣说,闻他秘事,不向余说。(《优婆塞戒经·自他庄严品》)

  [今译]要赞扬别人的善事,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。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,不要宣讲。听到别人的隐秘,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。

  ▲勿近愚痴人,应与智者交,尊敬有德者,是为最吉祥。(《吉祥经》)

  [今译]不要亲近愚痴的人,应该与智者交往;尊敬道德高尚者,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。

  ▲少恩加己,思欲大报。于己怨者,恒生善心。(《优婆塞戒经·自他庄严品》)

  [今译]别人对有我有一点点恩德,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。对怨恨自己的人,要总是怀着善心。

  ▲一切世间欲,非一人不厌,所有有危害,云何自丧己?一切诸众流,悉皆归于海,不以为满足,所受不厌尔。(《佛说生经》)

  [今译]一切世间的欲望,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,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,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?大大小小一切河流,全都流归大海。欲望不能满足,贪爱没有止境。

  ▲无害于天下,终身不遇害,常念于一切,孰能以为怨。(《法句经·刀杖品》)

  [今译]对天下没有一丝损害,自己终身也就不会遇害。常常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,谁又会

  ▲觉知贫苦多怨,横结恶缘,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(《八大人觉经》)

  [今译]应该认识到,贫穷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,意外地结下了恶缘。而觉悟了的菩萨,不但不会埋怨、嫉妒别人,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给别人,对仇人和亲人都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,不计较他们已往的过失,不嫌弃那些暂时还没有改正自身缺点错误、执迷不悟的人。

  ▲觉知多欲为苦,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,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(《八大人觉经》)

  [今译]应该认识到,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。生死、疲乏、劳累等种种烦恼,都是由贪欲引起的。如果能减少欲望,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,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。

  ▲万物为泡,意如野马,居世若幻,奈何乐此。(《法句经·世俗品》)

  [今译]万物如同水泡,心意好像野马,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,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?

  ▲于诸世间,何者最富?何者最贫?慈母在堂,名之为富;慈母不在,名之为贫。慈母在时,名为日中;慈母死时,名为日没。慈母在时,名为月明,慈母亡时,名为暗夜。是故汝等,勤加修习孝养父母。若人供佛,福等无异。(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·报恩品》)

  [今译]在世间,什么最富?什么最贫?慈母在的时候,称为富,慈母不在的时候,称为贫。慈母在时,叫做太阳在天中;慈母死后,叫做太阳落于西山。慈母在时,叫做月光正明;慈母亡后,叫做暗暗长夜。所以你们要殷勤地孝顺奉养父母。这样做同供佛所获的福报没有两样。

  ▲察友在为谋,别伴在急时,观妻在房乐,欲知智在说。(《法句经·多闻品》)

  [今译]观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样为你计谋,分别伙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时的态度。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,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,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。

  ▲如人水所漂,惧溺而渴死,于法不修行,多闻亦如是。如人设美膳,自饿而不食,于法不修行,多闻亦如是。(《华严经·菩萨问明品》)

  [今译]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,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,于佛法不亲自修行,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。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,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,于佛法不亲自修行,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。

  ▲假使干草积同须弥,投火于中,如芥子许,必皆烧尽。何以故?火能烧故。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,必能烧尽一切烦恼。(《华严经·如来出现品》)

  [今译]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,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,一定会将干草烧尽。为什么呢?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。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,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。

  ▲懈怠之人,犹如舂杵,有二种事,一者不能自使,日益损坏;二者不能自立,弃地即卧,渐不堪用。(《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》)

  [今译]懈怠的人,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,有二种事,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,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。二是不能自立,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,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。

  ▲若多少有闻,自大以骄人,是如盲执烛,照彼不自明。(《法句经·多闻品》)

  [今译]自己懂了一点东西,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,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,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。

  ▲学无朋类,不得善友,宁独守善,不与愚偕(《法句经·教学品》)

  [今译]在修学过程中,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,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,还不如独守正道。

  ▲如人善方药,自疾不能救,于法不修行,多闻亦如是。如人数他宝,自无半钱分,于法不修行,多闻亦如是。(《华严经·菩萨问明品》)

  [今译]比如人善长医方药理,自己的疾病却不能治疗,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,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。又比如空数别人的珍宝,自己却没有半分钱,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,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。

  ▲若勤精进,则事无难者,是故汝等当勤精进。譬如小水常流,则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,数数懈废,譬如钻火未热而息,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(《佛遗教经》)

  [今译]如果勤奋精进地去做,那么事情没有难办的。因此你们应当勤奋努力。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断,也能穿透石头,如果修行人的心里常常懈怠,譬如钻木取火,木头还没钻热就停下来,虽想得到火,也是不可能的。

  ▲沙门问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佛言:忍辱多力,不怀恶故,兼加安健,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,是为最明。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十方所有,无有不见,无有不知,无有不闻,得一切智,可谓明矣。(《四十二章经》)

  [今译]僧人问佛: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?什么样的人最聪明?佛说: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,因为他不怀恶心,而且安然健康。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,一定被人尊敬。心中尘垢灭尽,清净没有瑕疵污秽,这样的人最聪明。从没有天地时开始,直到现在,十方世界中的一切,没有未见过的,没有不知道的,没有没听说过的。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(一切智),这样的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。

  ▲佛言:夫见道者,譬如持炬入冥空中,其冥即灭,而明独存。学道见谛,无明即灭,而明常存矣。(《四十二章经》)

  [今译]佛说:见道的人,就像手持火炬进入暗室之中,黑暗就消失了,而光明独存。学道明见真谛,愚痴烦恼就消灭了,而智慧常存。

  ▲觉悟愚痴生死,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


点击进入我的日志分享更多精彩

◆阅人36术目录◆ ◆命理闲侃目录◆ ◆风水闲侃目录◆ ◆手相闲侃目录◆
◆面相闲侃目录◆ ◆四柱八字目录◆ ◆易经闲侃目录◆ ◆名医故事目录◆
◆鬼神闲侃目录◆ ◆医学图谱目录◆ ◆五行蔬菜汤目录◆ ◆医学知识目录◆
◆中医保健目录◆ ◆疾病自测目录◆ ◆养生讲座目录◆ ◆健康讲座目录◆
◆健康之路目录◆ ◆健康常识目录◆ ◆健康闲谈目录◆ ◆人生闲侃目录◆
◆百病之源目录◆ ◆人体使用手册◆ ◆男性健康目录◆ ◆女性健康目录◆
◆漫谈三高目录◆ ◆口臭防治目录◆ ◆饮食宜忌目录◆ ◆饮食防毒目录◆
◆饮食排毒目录◆ ◆饮食养生目录◆ ◆饮食健康目录◆ ◆饮水健康目录◆
◆减肥美容目录◆ ◆防癌食物目录◆ ◆催眠知识目录◆ ◆心理漫谈目录◆
◆百果食疗目录◆ ◆百蔬食疗目录◆ ◆偏方秘术目录◆ ◆野菜食疗目录◆
◆豆类食疗目录◆ ◆漫谈茶疗目录◆ ◆动物食疗目录◆ ◆虫类食疗目录◆
◆百草食疗目录◆ ◆中药故事目录◆ ◆古人圣训目录◆ ◆传统文化目录◆
◆中医进补目录◆ ◆◆ ◆◆ ◆◆
◆◆ ◆◆ ◆◆ ◆◆

此页内容经常在更新中,欢迎喜欢的朋友使用“引用”


《佛经格言集萃》--佛教经书善言摘选 - 不倒翁 - 不倒翁的博客回首页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3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